如今,匠人精神已經逐漸消失。但在微鬆,匠人精神正在發揚光大。今天,我們(men) 就去探訪微鬆的老匠人——生產(chan) 一部的副張壽剛(大家都親(qin) 切的叫他“張師傅”)。
老匠人
作為(wei) 生產(chan) 一部的老員工,張師傅一直專(zhuan) 注於(yu) 生產(chan) 製作冷鏈設備。他有一雙巧手,隻要是他想做的東(dong) 西,就能做出來。
記得剛到微鬆沒多久,張師傅就被告知需要生產(chan) 製作特種冷卻設備。那時,條件有限,沒有詳細的產(chan) 品尺寸,也沒有相關(guan) 圖紙,隻有部分實物可以參考。麵對這些難題,從(cong) 業(ye) 20多年的張師傅,憑借紮實的基礎,高超的技能,很快就完成了符合客戶需求的特種冷卻設備。當產(chan) 品問世的時候,大家都驚呆了,因為(wei) 產(chan) 品的外形美觀、工藝優(you) 良,經過測試,性能良好,勘測。
從(cong) 那以後,大家都對張師傅刮目相看;張師傅沒有讓大家失望,用心打造每一件產(chan) 品。在生產(chan) 每一件新品之前,張師傅都會(hui) 跟設計師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。等*了解產(chan) 品相關(guan) 信息之後,張師傅就開始專(zhuan) 心製造新品。從(cong) 開始製造到結束,他都嚴(yan) 格要求自己,用心做好每一道工藝,每一個(ge) 細節。
從(cong) 加入微鬆到現在,張師傅參與(yu) 了很多項目的生產(chan) 製作,比如植物溫室改造項目、低氧訓練實驗室項目、特種冷鏈製冷機組等等。每個(ge) 項目,張師傅都一絲(si) 不苟、盡心竭力。因為(wei) 在他眼裏,我們(men) 從(cong) 事的事業(ye) 是非常神聖的,關(guan) 係到千千萬(wan) 萬(wan) 人的健康。因此,我們(men) 必須嚴(yan) 格把控每一道工序,做好每一個(ge) 環節,確保微鬆的品質。
工作上,張師傅嚴(yan) 格要求自己;生活中,他樂(le) 於(yu) 助人,深受大家的信賴。因為(wei) 張師傅有一雙巧手,在工作和生活中,要修理小物件的時候,大家*個(ge) 想到的就是張師傅。張師傅總會(hui) 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,盡快修複。
新思維
工作的時候,張師傅還會(hui) 舉(ju) 一反三,提出新想法。在打造新品之前,張師傅會(hui) 與(yu) 設計師進行深入的溝通、交流。他會(hui) 向設計師詢問產(chan) 品的性能、擺放位置、周邊環境等情況,掌握設計師的真正意圖;他還會(hui) 和設計師一起探討設計圖紙,了解產(chan) 品的具體(ti) 構造、尺寸規格以及設計重點、難點等。在溝通過程中,張師傅會(hui) 從(cong) 生產(chan) 製作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議想法。新品生產(chan) 出來之後,他會(hui) 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,與(yu) 設計師一起優(you) 化、完善產(chan) 品。他們(men) 常常需要經過多次的修改、調整、這個(ge) 過程雖然枯燥、繁瑣,但他們(men) 仍盡心盡力,直到得到客戶的認可為(wei) 止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張師傅和設計師的合作越來越默契。如今,張師傅與(yu) 設計師高度契合、效率非常高,工作起來事半功倍。
除了在工作中會(hui) 有新想法,張師傅的學習(xi) 能力特別強,按照他的說法,就是:活到老、學到老。剛到微鬆的時候,張師傅對電腦一竅不通。為(wei) 了提升自己,與(yu) 時俱進;也為(wei) 了方便工作,張師傅在休息之餘(yu) 自學電腦。“那個(ge) 時候,我特別喜歡練打字。有時候練打字練到很晚,還一點都不覺得累。”張師傅說,“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(xi) ,打字速度快了很多。”很快,張師傅就能熟練使用電腦。
後記
這就是張師傅,微鬆的老匠人,專(zhuan) 注製造,鑄就品質。
下一篇:微鬆設計師長成記